镔铁是什么种类的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镔铁是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
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
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
历史记载
“镔铁”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钢铁制品在中西技术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镔铁”最早文献记载于隋代的《不空羂索咒经》,见于史书最早为初唐的《周书》、《隋书》。唐代惠琳《一切经音义》有“镔铁”最早的词义解释。
“镔”字除了外来语直接音译以外,也可解释为来自罽宾的铁。“镔铁”频繁出现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其中作为物产出现最多。
“镔铁”频繁出现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其中作为物产出现最多。史料记载的“辽以镔铁为号”应是金人杜撰;元代“镔铁局”只是借用“镔铁”这个名称,仅仅是对来自中亚、西亚的色人铁匠们进行管理的一个机构;哈密“喫铁石”的记载,经考证可能是陨石或者坩埚钢;
太原府的镔铁坑(祠)应为一个冶铁遗址;镔铁制作的物品范围很广,不仅有兵器工具类,也有利用其精美外观特性制作的各种物品。南宋《云烟过眼录》中“金水总管造”镔铁小刀,是最早有关带花纹镔铁刀的记载。
中国古代大量诗歌中,以镔铁为喻的篇章多谈及其锋利、表面花纹等特征。大马士革钢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表面花纹钢的代名词,以自然花纹为特征,更像是由中亚的布拉特钢加工得来,而由南亚乌兹钢加工得到的大马士革钢却很少见。
“镔铁”不是“大马士革钢”的同义词,更接近于坩埚钢系列。无论从文物考古还是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中原地区一直缺乏镔铁生产的可靠证据。新疆冶金考古的新进展,应该能够为探讨镔铁的起源与传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技术的失传
这种铸剑技术渐渐地衰微,最后在大约1750年后,工匠们便再也无法传承这项技术了。许多现代理论对这种衰微进行了大胆的解释,包括:提供金属必需品的贸易路线的毁坏、金属中少量他种元素的缺乏、由于藏私或缺乏传承造成铸剑工艺的知识流失,或是以上数点的综合发生。
据信来自印度的乌兹钢是用来生产大马士革钢的生铁材料,由于取得这种材料的贸易路线太长,而过长的贸易路线稍有毁坏,便可能破坏大马士革钢的制造,甚至最终导向技术的失传。
同样的,如果来自不同生产地的金属原料,或是熔化后的矿石缺乏制造中所需的关键元素如钨或钒,也可能使得制造失败。用以控制温度的循环使熔炉保持在一定的特定温度的技术也可能失传,因此阻碍了产生出“穆罕默德纹”的出现。
在大马士革钢中发现的奈米碳管结构的证据支持了这项假设:大马士革钢里奈米碳管的沉淀可能起因于特别的制造过程,且由于制造技术和金属原料产生太多改变,使得难以再次复制大马士革钢。过去制造的大马士革剑亦有可能是在经过一连串的测试中选出小部分品质较佳的成品用于贸易。
现代学者试图重新打造出大马士革钢。Bulat钢(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一种乌兹钢)拥有许多相似的特性,但以不同的制作过程打造而成。有观点指出纹路烧焊是刀剑的卓越技术,类同于大马士革刀上的纹路,认为大马士革刀是以此技术所制造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镔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