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苏教版的课文全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
向虎门滩涌去,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
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
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
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
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扩展资料:
虎门销烟的历史真相:
清朝在闭关锁国的那样环境下,中国慢慢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轨迹。一直到有一天,英国迫切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势的向中国输出商品和鸦片。中国本土自给自足的商品逐步被外洋流进的商品所取代,封建经济逐步的瓦解。而鸦片也一步一步的侵蚀中国百姓的身体和精神意识。
鸦片属于药品的一种,有药用价值,却也是一种不能长期服用的毒品。而当时在中国的鸦片成灾,可耻的外国奸商用百姓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取高额的横财。不仅仅是百姓家中,就连官员和宫廷里都有鸦片的存在。鸦片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身份贵贱,逐渐的腐蚀了大家的精神意识。
虽然也有不少的爱国分子时时抵抗鸦片毒品,但是真正从杜平的泥潭里走出来的人少之又少。道光皇帝生在乱世,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但最后也下定了要全民禁毒的决心。于是就派了一个钦差大臣去做这件事情,这个钦差大臣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奉道光的旨意去销烟,于是就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在销烟之前,就开始下令收缴所有的鸦片,但是却碰到许多的外商恶意拖延,并且还偷偷的掉包运走。面对这些情况依旧没有削减林则徐的气势,他将计就计的还是收缴了所有的鸦片。
然后在一天,将缴获的鸦片倒在一起,点火彻底销毁。林则徐的这种做法,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坚决抵毒品对国民身体的残害,也向百姓们展示了清朝政府禁烟的决心。正是因为这一次的行动,很多人认为林则徐富有爱过情怀,并且沉重的打击了外国无良奸商,是民族英雄。
但是也有人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林则徐不仅不是民族英雄,还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在虎门销烟这件事情中,林则徐做法太强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当,惹怒了外国人,最后他们找了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最后我们战败,割地赔款,中国开始陷入两半社会。
而虎门销烟就是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就是其中罪魁祸首,他们还认为林则徐应该负起这场战争的责任。不管是民族英雄,还是罪魁祸首,我们只能说在那样的局势下,清朝日夜衰弱,就算不是虎门销烟引起战争外国人也会用其他的理由挑起战争。
因为这是当时他们通过原始积累资本的一种方式,从中受害的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印度等国家。而且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虎门销烟带来的积极影响,这就是场以政府为首的禁毒活动。所以不能以偏概全,让林则徐来背这个锅,如果换做是别人,也必须要这么做。
除去禁烟的这次行动之外,林则徐的的确确是清政府中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一名大臣。而销烟活动在当时的时局发展下也是势在必行,不是林则徐也将会是别人,与其由民众发起引起众怒,还不如以政府为首禁烟,更能够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