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节选)阅读答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对故乡的芦苇,又逐渐加了一层钦佩以至崇敬—— 它几乎无所不在。凡有人烟之处,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欢单个儿独处,而总是集丛而生。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根根相连,叶叶相依,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结成一个绿色的集体,因此,再猛再烈的风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从不占良田,不需要给它特别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叶,顽强地生长。 对故乡农民来说,它是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篱笆,编苇席、苇帘子;用芦笆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把芦苇秆锯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织布用的纡子轴,笔套,抽烟的又可做烟嘴;它还是造纸的好原料;每年春节,给孩子做花花绿绿的马灯、八角灯,少不了要用芦苇做支架;芦篾又可做风筝、编制各种工艺品;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的芦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雪白的芦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芦花可以做枕芯,贫苦人用它做的芦花鞋,既保温又御寒;芦苇还可以当柴烧,芦灰又可做肥料…… 故乡的芦苇真是一种极其普通但却有极大用途的植物。 从它身上,我们不是可以悟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吗?它那种风格,那种乐于献身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啊,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 赏 故乡——芦苇,一支热情的赞歌。 芦苇,童年时悦耳的哨音,扬帆远航的小船,亲密无间的伙伴。 芦苇,叶叶相依,团结友爱,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人类的贡献最大。 作者就是以这样的几幅典型的画面,从形到神,从功用到品质,热情赞颂了芦苇的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启发人们学习芦苇的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的风格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尤为可贵,以此激起读者的共鸣。 结构多变,长短句灵活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行文时,作者避免那种长段大论,而是将其化为小段短句,这样结构明快,便于吟读,便于理解文段的要旨。 阅读思考: 1.故乡,值得人记忆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说故乡的芦苇“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呢?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第五段写芦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说说第七段中“探”一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第五段写长大的芦苇,第七段写初春刚长出的芦苇。有人说两段的顺序调换一下,更合逻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第十段作者写芦苇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故乡的芦苇给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想起它就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故乡的芦苇还能让我悟到人生的启示。 2.比喻。 3.写出芦苇在初春季节刚刚露出嫩芽时的情态。“探”有拟人的色彩,写出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 4.不同意,因为第八段“到这时候”和第七段是衔接在一起的。 5.改用了第二人称,更便于作者抒发对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故乡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