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是由哪几种颜色的光组成?如何得到某种颜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物理上,没有七种光色,只有波长400nm到760nm的电磁波。也没有混合色,而是一段不同波长分布的光谱。这可能听起来像是咬文嚼字,然而不把颜色和波长区分开,就根本玩不转。比如你说黄色光是混合色吗?必须是啊,“光学三原色”可没有黄色什么事儿。然而波长570纳米的单一频率黄色光咋也是黄的呢?乱了……乱了……颜色,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是视觉神经对某种光谱的一种反馈。人眼只有三种视锥细胞,对颜色的分辨能力有限,无数种光谱的“黄光”看起来都一样,于是我们把它们都取名叫作“黄色”。我们的大脑把很多很多不同的反馈都取了名字,于是就有了赤橙黄绿蓝靛紫。如果是另一个物种来定义颜色,那么就会完全不一样,对于我们两种不同的颜色可能是同一种,而我们看起来没任何差别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颜色。至于“白光”也不是确定某种光,而是能一种感受的某类光。下面分别是太阳光、白光LED、手机屏幕,完全不同的三种光谱,它们都能引起同样的视觉感受,所以都是“白光”。基础知识铺垫完毕,下面回答题主的问题,“白光”为什么如此特殊呢?白光的特殊性,还是由人来决定的,或者说地球的环境决定的。生物感官有一个特性,就是尽可能把一个稳定的、基础性的值滤掉,或者说“适应”掉,更多的去关注那些变化的、差异性的东西。比如温度是一个连续的物理量,然而人感觉到的是冷或者热;含盐量是一个连续物理量,但是人们感觉的是咸或者淡。视觉也一样,我们生活的星球,主要的光源是太阳光,所以我们将太阳光谱作为一种“基准值”,或者说色觉的“零点”。当“绿色”成分比这个“零点”多,说明那个橘子还很酸,“橙色”成分多,说明它已经甜美多汁了。这才是题主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直觉上认为“白光”是“没有颜色”的,或者说,我们把“正常的”环境光源的感受定义为“白光”。就像人们觉得20摄氏度是“不冷不热”一样。这个“零点”不是固定的,就像我们吃惯咸的口味会变,早上一拉窗帘觉得亮瞎眼一样。“白光”这个感受也不是一个固定值,摄影上叫白平衡,生活上我们看多了红色看白墙都发绿。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自然环境光的光谱也是多变的。日落前后,环境色温可以从2000K到10000K,所以,人类的眼睛也有相当宽的适应范围,以便在黄昏时分不会失去正常辨别色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