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这是修改部分,首先,要对“莫霍尔先生”说几句话: 感谢楼下的质疑和辩驳,这点我很欣赏。但我只是一个初一学生,只是对音乐艺术很感兴趣。也许我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没有深入骨肉,也许我的回答有错误,但这确实是我根据百度百科和自己的见解回答的。这是一个公共的平台,所以请“莫霍尔先生”说话不要这么咄咄逼人,滥用自己的学识。至于括号里的话,那只是个人习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莫霍尔先生”没有任何资格来评判他人的习惯。我想,如果我像您一样对你这么说,或许我也不用什么成语,您也会愤恨的吧。感谢“莫霍尔先生”洗耳恭听,以上只是一个初一学生对他人议论的肤浅宣泄,请记得以后回答时不要再这样对待别人,在此我代表全体百度共鸣谢谢您的合作。 这是我的回答: 这首歌。。是巴赫在一次演出中(应该是演出吧。。。。呃。。。记不得了)。。。被人弄坏了琴弦(吓。。。这都看不出来?!是有人故意为难他呗。。。。。)。。。因为只剩下一根g弦是完好无损的。。。。。。之前准备的曲子无法演奏、、、巴赫便即兴演奏一首(厉害诶,,,,。)。。。。就是这首有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 也叫《G弦之歌》。 来看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8123.htm?fr=ala0_1_1 《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The G String)》,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最后。。这首曲子。。。应该没被人改过吧、。。除了改编。。。但确实只用一根g弦。。。 想听的话: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G%CF%D2%C9%CF%B5%C4%D3%BD%CC%BE%B5%F7 泪眼汪汪】看我那么辛苦。。。。慰劳点吧。。。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