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地理分布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芦苇在我国分布很广,东起黄河河口,西至新疆的塔城、伊犁,东北从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南至湖南的洞庭湖畔。但集中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东沟苇区,松嫩平原的嫩江、白城苇区,三江平原苇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苇区;新疆的博斯腾湖苇区,伊犁河谷地及塔城额敏河谷地等苇区,都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此外,芦苇也广布于全世界。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芦苇具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它还能以种子进行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
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水分。但它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m以上,都可以形成芦苇群落。遇到水深在20—50cm,而且流速缓慢的河、湖,芦苇都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芦苇高度因地而异,在东北各地为1.8—2.5m,部分也有达3m或更高者,而新疆博斯塔湖芦苇可达4—5m甚至6m以上,在湖南洞庭湖可达4m以上。水深不仅影响芦苇地上植株的生长高度,同时也与它的地下根状茎的分布等有关,在常年积水的地方,芦苇的根状茎分布在土壤表层,占地下部分总重的71%,往往一些牛轭湖或小湖的芦苇从水浅处逐渐向水深处延伸,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它的根状茎则向上浮动,最后根状茎纵横交织,加之地上部分的残枝落叶与尘土,可形成地毡状的浮岛覆盖水面,在草根层下的水可达4—5m深。相反在季节性积水或无积水的地方,芦苇地上植株变矮,几乎与水分减少成正比,随着水分的减少,芦苇高度依次递减,一般地区芦苇高在60cm至1m左右不等。在这些地方它的地下根状茎埋深增加,0—30cm根状茎和根占地下总重的54%,其中20—30cm地下竖茎较多,40—60cm是地下竖茎和横茎交叉区,60cm以下基本上是横走的根状茎。应该指出,水分减少的矮芦苇地,正是作为牧场利用的对象,芦苇根状茎埋深增加,非常有利于牧场耐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牧场复壮更新提供有利条件。积水深度不同,对芦苇生长发育期有明显影响,季节性积水,即芦苇区土壤有干有湿,在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50.5%,而在长期积水的芦苇,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19.5%。一般情况下,春天季节性积水的芦苇,发芽出苗时间均早于长期积水的芦苇半月左右,有利于北方早春放牧。
芦苇对土壤和水的pH值适应幅度较大,它从微酸性至中性可达碱性,可从pH值6.5—9,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群落,但以pH7—8时生长最茂盛。
芦苇对盐碱土有较强的耐力,能在内陆咸湖附近,有较厚盐结皮的盐土上生长,但它的外部形态已显著变化,植株矮小,高仅20cm,叶子成披针状,一般在新疆的盐沼、滨海的芦苇,植株矮小而稀疏,其高度均在1m以下。芦苇在土壤含氯量0.25%以下,最高不过0.5%,灌水氯含量在0.3%时,能正常生长发育,亩产量可达350—450kg。它的耐盐性,为向盐碱地扩大草地提供了可能,尤其对沿海城市建立饲料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芦苇植物群落地理分布非常广泛而多样,单优势芦苇纯群落在各地可同时出现。
芦苇的物候期由于它分布广,受各地自然条件限制,非常不一。现以华北为例:芦苇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
综上所述,芦苇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