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的秘书杨云忠的 资料要详细的 谢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杨云史(1875-1941),原名朝庆,改鉴莹,又改圻,字云史,又字野王,常熟人(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乡试南元,历官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三十四年(1908)出任驻新加坡领事。入民国,一度为吴佩孚幕僚。后应张学良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回常熟。抗战时,徙居并卒于香港。杨云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近代文化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诗宗盛唐,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有诗名;后所作《天山曲》,长达近二千字,前所未有。留下了《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等著述,其中不乏爱国爱民的华彩篇章。在他前期的宦海生涯中,虽一度依附于清廷和北洋军阀,但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亦决非乏善可陈。下面记几件他从政的轶事。义救孙中山 杨云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顺天乡试,名列第二,旋奉邮传部奏调,任郎中一职。后因岳父李经方(李鸿章之子)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使英国,经外务部奏请,杨云史被派驻新加坡任副领事。期间,与在南洋活动的反清志士田桐、陈少白等人接触较多。据南社成员、近代文人陆丹林所著《革命史谭》记载,孙中山于1907年发动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即去新加坡筹集经费并进行反清宣传。其时,清政府正在通缉孙中山,两广总督张人骏获悉孙中山与杨云史住地相邻,便安排刺客住到杨云史寓所,以便伺机行刺。 杨云史得知这一信息,非常吃惊。事关重大,他当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密告田桐,请他转告孙中山小心提防,免遭暗算;二是亲自做刺客的思想工作,促其放弃暗杀行动。他指出,古今中外的刺客大多没有好下场,尤其在境外行刺,当地政府肯定要对凶手严加追查和法办,领事馆也决不允许眼皮底下发生这种不光彩的事件。他还向刺客表示,如果生怕回去无法向主子交待,他可以帮助其在当地另谋生计。经杨云史一番劝告,刺客终于如梦初醒,中止了谋害孙中山的罪恶勾当。 经营橡胶园 杨云史在新加坡任职期间,一度为南溟的山水风光所陶醉,曾有在那里长期生活的打算。他看到当地人种树胶发了大财,遂生羡慕之心。于是回国卖掉了一部分资产,又通过集资筹得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而后在新加坡租了12000亩土地,组建了大利树胶公司。在种植橡树过程中,杨云史倍尝艰辛而乐此不疲。据史料记载,“(租地)山野深旷,从古人迹罕至,森林蔽天,荆棘满地,先生尝只身入山,督役为工,见虎狼蛇蝮而不惧”。一年下来,杨云史雇佣民工栽种了3000亩计19万株橡树,虽不能说大功告成,但已初见成效。他已做好了弃宦从商的思想准备。孰料好景不长,欧西战争爆发,导致橡价跌落。杨云史惨淡经营的橡胶业“三年不治,鞠为茂草”。据说由于无法缴纳地税,杨云史的母亲曾氏(《孽海花》作者曾朴的姑母)只能“鬻产为他了结”。最后,所有租地当然由新加坡按公例收回。 在满清封建王朝大厦将倾的形势下,杨云史无意仕途,而从事实业,不能不说是明智的选择。遗憾的是时运不济,杨云史不能像张謇一样,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诗讽陈光远 杨云史经商受挫,适逢国内政体更迭,他已不能在领事馆继任,便带着失落的心情怏怏回国。他是江东名士,一时成为各路军阀的抢手人物。在常熟城内过了一段“采菊东篱下”的隐士生活后,他便被江西督军陈光远聘为幕僚。在南昌军营,他受到很高的礼遇,“文酒之会,殆无虚夕”。但是,他和陈光远终非同类,没过多久,两人便产生了矛盾。 当时,张宗昌占据袁州,陈光远欲以武力逐之。杨云史对军阀混战十分厌恶,一再劝阻,但陈光远就是不听。交战结果,虽然张宗昌败走,但带给百姓无穷的灾难。杨云史为此作了一首《南昌军幕感怀诗》,其中有“白骨如山诸将贵,黄金满地五丁愁”之句。在随后的“阵亡将士追悼会”上,杨云史又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公等都游侠儿,我也得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沧然出涕;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东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陈光远手下有个嫉贤忌能的小人,名叫臧仓,他看到杨云史的诗和挽联后,便向陈光远打小报告,说杨的感怀诗是讥讽陈好战贪货,挽联则是把陈比作三国时的无能之辈刘表,迟早要失成都。陈光远不懂历史,误把刘表当刘璋,遂勃然大怒说:“我不薄云史,何辱我!”杨云史知道与陈及其部下难以共事,便以“忆梅思妇”为借口,离开了江西军营。 力阻决水闸 直系军阀吴佩孚获悉杨云史脱离陈光远,大喜过望。他早有预言:“量陈光远怎能驾驭江东不羁之才。”这位秀才出身的军人经过一番活动,终于把杨云史请出了山,让他当上了自己的秘书长。在不少关键时刻,杨云史都能进诤言,献良策,吴佩孚大多乐于采纳。据1932年5月《申报》所载,北伐战争时期,吴佩孚军败退守武昌,面对驻扎在城外洪山的国民革命军,吴佩孚一筹莫展。他的幕僚张子武生出了一个罪恶的念头,要吴佩孚仿效《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战例,实施“决江灌敌”。原来,武昌城边有座大闸,名叫武泰闸,系清末张之洞督两湖(湖北、湖南)时为解除咸宁地区水患所建。本来用于抗洪防灾的水闸,如今却要用来制造灾难,吴佩孚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杨云史谈谈看法。对张子武的所谓“妙计”,杨云史表示坚决反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决闸放水,咸宁地区七个县都要淹没,七县之民近千万,而对方攻城部队仅四千,为了对付这四千人马,而牺牲七县之民,实是万万不可;敌我双方举兵,都打着“救民”的旗号,如果我们非但不救民,反而残害百姓,我们的军队岂不成了洪水猛兽!听了杨云史的陈述,吴佩孚心悦诚服,当即取消了决闸放水的念头。杨云史的一番忠告,使咸宁地区成千上万的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