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家>百科知识>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

2024-11-21 00:28:33 编辑:zane 浏览量:575

贝多芬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 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 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 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 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 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 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 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 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 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 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作品赏析 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 已构思创作了,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1807年《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 皇家剧院由贝多芬指挥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 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 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 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 锐。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 术风格。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 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 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 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 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 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 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 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 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 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 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 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 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 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 ba小调,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 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 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祥、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 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 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 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 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 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 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 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 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 富于戏剧性的效果。 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 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 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 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 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 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 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 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 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 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 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 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 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 区。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从故乡莱 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乐章一开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 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气氛。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 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这个伴奏背 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 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 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开。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 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 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 会的欢乐场面。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 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 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 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 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 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 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雨过天晴,大地 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双簧管和长笛衬托 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 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 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这一主题,经过两次简单的变奏,引出第一插部的主题。 这个欢快的主题动机构成一个展开性的段落,很快回到主部主题上。第二插部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 乡民们的舞蹈越来越热情强烈,如同节日的欢庆。第三次出现的主部主题非常流畅,充分表现了乡民们喜悦的心情。然后 经过稍为激动的第一插部再回到主部主题的尾声。 这一乐章的尾声长达100小节,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进一步重复、变化,发展了主部主题,把暴风雨过后人们愉快的心 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3、《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第四乐章(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 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 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 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 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 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 第四乐章:(合唱),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 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 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 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 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 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 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 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 “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 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 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 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 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 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 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 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 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之后,一个庞大的二重合唱 赋格,以插部形式出现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 这个主题先由长号奏出,继而合唱,之后又与欢乐主题构成二重赋格。最后以强烈、欢腾的尾声,把乐章推向高潮,结束 全曲。 《欢乐颂》 席勒 诗 邓映易 译 啊!朋友,我们不要这种声音。 唱吧,让我们更愉快地歌唱, 更欢乐地歌唱。 欢乐,欢乐,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谁能做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敬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若没用这种心意, 只能让他去哭泣。 在这美丽的大地上面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它让众人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歌唱。 欢乐,好像那太阳, 运行在天空上, 欢乐,好像太阳, 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 朋友,勇敢向前进! 前进好像英雄上战场, 朋友,前进上战场, 欢乐前进, 好像英雄上战场。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 在那天堂上仁爱上帝眷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敬拜慈爱上帝, 啊,上帝就在那天堂上。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 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 你的力量使人们重新团结, 你的力量能把人们重新团结在一起,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在那天堂上, 有一位仁爱的上帝永世长存,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 欢乐女神, 灿烂光芒照大地!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家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jia.com/article/20643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