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悖论的基本观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就是“虚无”。贝克莱深知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基石,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不说,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图达到他取消物质的目的,宣称物质就是“虚无”。他说: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础去掉,整个建筑就不能不垮台”。他认为,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与之相应的观念。由此得出结论,物质就是“虚无”,他讥笑唯物主义者说:“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的无物一词的意义一样”。贝克莱就是这样攻击唯物主义的,但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的客观存在,是人类长期实践所证实的,决不是贝克莱可以取消得了的。
第二,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做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主观唯心主义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8),集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有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他的全部哲学叫做“心外无物”。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月亮、太阳……都存在于他的心中。
一般人可能会这样反驳: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我论的可悲结局,既然,世界只存在于他的感觉中,那么世界上也就只有他一人是存在的了,这是何等荒谬呢!如果我们质问主观唯心主义者,既然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你的感觉,那么当你还没出世之前也就是还没有你的感觉的时候,生你的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无法回答的。
然而,以上反驳是站不住脚的。要了解贝克莱的思想,绝不可把物质与存在(或非物质与不存在)混为一谈。贝克莱的理论是“非物质论”(Immaterialism),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能进行思考的心灵(Mind)和不能进行思考、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Proception)。物质(Material)是不存在的,因为它被证明是一种没有性质的物理客体(参看贝克莱的早期著作)。我们能够感知到主观存在的观念,经验到作为客观实体的心灵。贝克莱的思想绝不等同于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有很大的唯我论倾向,但贝克莱是反对唯我论的。贝克莱指出: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说,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God,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于是它们即使不为人所感知,也是存在的,别忘了贝克莱可是个有神论者。
对于生身父母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如此解释:我们在没有出世之前自然经验不到父母的心灵,父母的心灵实体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心灵(比如祖父祖母、父母的朋友们等等)来说我们的父母也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经验到我们的父母的心灵实体,因此对于这些心灵,我们的父母客观存在。哪怕我们的父母就是Adam和Eve,还会有God这个永恒心灵来经验他们的心灵。贝克莱不反对心灵的客观存在,但他强烈反对物质的客观存在。事实上,刚才所反驳的仅仅是贝克莱本人也不赞同的唯我论,而不是贝克莱的真正思想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具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慢慢知道,哪些观念的集合用“桌子”这一词汇称呼,那些观念的集合用“椅子”这一词汇称呼,哪些似乎是观念的集合的事物被称为“父”、“母”或者“小朋友”。渐渐地,对我们心灵中经验的能力趋于成熟时,我们会发现,“父”、“母”以及“小朋友”这些词汇所指称的事物与观念有很大区别,通过进行经验,我们会发现,和桌子与苹果相比,他们是能动的,至少与本人十分相似。于是我们便可以做出判断:“父”、“母”、“小朋友”不是观念,而是一种与观念截然不同的事物——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