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英文是什麼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杨贵妃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了。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间有多个版本留传,以下为其中的一种: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空有十个太阳。力大无穷的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第十个太阳则要按时起落,造福人民。后来,后羿又娶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想偷吃不死药,他趁后羿出门的时候偷偷闯进嫦娥的房间,逼她交出不死药。嫦娥不肯,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月亮)飞去。 节日习俗 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花灯。(2005年)赏月。 吃月饼。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 玩灯笼。 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 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 台湾自1990年代起,中秋节流行烤肉的习俗,说法有很多种。一说广告商影响,二说是夜间赏月时饥饿,野外烤肉便成为流行。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 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韩国人的感恩节”。 韩国的中秋节 韩国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 Thanksgiving Day,因为秋夕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三天假。过去交通未发达之时,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时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 日本的中秋节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现代日本人,已经不过中秋节了。那天人们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着喝啤酒,不看月亮,看电视节目。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年轻人都不知道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听到什么节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中秋诗词 有许多古代诗人写下了咏诵中秋节的诗词。 宋朝人苏轼所写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最为人熟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煲蜡专指中秋节期间,利用月饼铝罐作器皿、点燃大量蜡烛造成火团的玩火行为。蜡液燃烧得最猛列之时,同时可焚烧报纸等杂物,亦可为求刺激而向火团喷水、火水等,使之产生高大火焰。煲蜡极为容易引起火灾。滚烫的蜡液接触到皮肤可能造成第三级烧伤。 香港年轻人尤其流行于迎月、中秋节正日和追月三天在公众场所煲蜡,一般伴随玩灯笼和点蜡烛等中秋活动进行。过去历年于香港皆有人因煲蜡而受伤入院。 香港政府的态度 香港政府提醒市民切勿煲蜡的横额由于中秋节外出赏月人数太多,加上考虑到节日关系,因此警方过去很少会在中秋节干预煲蜡行为,而使年轻人视中秋煲蜡为一年一度的可以“合法放火”的日子。但由于煲蜡会使公园等公众场所留下大量难以清理的蜡渍,而且易生危险,因此近年政府已多作宣传呼吁市民不要煲蜡,警方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会在中秋节的三天加密巡逻公园等场所,要求市民赏月时勿点燃太多蜡烛,并避免留下蜡迹,又会劝止煲蜡行为。 香港政府界定煲蜡为“将蜡燃烧或溶化,或将任何液体洒在或泼在热蜡之上,而可能导致任何人受伤或任何财产受损。”[1]如果发现有人在康文署辖下公园、泳滩和烧烤场地煲蜡,康文署可根据《游乐场地规例》提出检控,最高可被罚款2000元及入狱14天。[2]康文署于中秋节前后共三天,由下午7时至午夜12时开放热线电话,供市民举报于康文署场地内煲蜡的行为。 而如果在公众地方留下蜡迹,康文署可将之视同乱抛垃圾,发出1500元的定额罚款通知书。根据康文署的建议,市民应该将蜡烛放在铁罐或其他非易燃盛器上点燃,赏月后将熄灭的蜡烛溶液抛进垃圾箱。 如果公共屋邨居民在房屋署辖下屋邨范围内煲蜡,房屋署可按“屋邨清洁扣分制”扣除该住户5分,并罚款1500元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