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于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天,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于首席的位置。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而著称于世,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载体,结束了先祖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上书写的历史。同时,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 古书有东汉蔡伦造纸之说,这一说法至今尚有争论。从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资料来看,在西汉墓葬中已发掘远古的纸张。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这些纤维碎末经过再加工就被制成了纸张。自东汉起,造纸技术经过改良,人们仅利用植物纤维就可以制成薄纸。 可以推断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在造纸术的改良方面有所贡献。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鱼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造成的纸献给了皇帝。因此人们又将这种纸称为“蔡候纸”。 造纸术的发明,带动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至东南亚、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用纸。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丰富,造纸的原料逐渐增多。魏晋以后,人们开始采用藤皮草(稻草、麦秆)、橘皮、桑皮、麻竹、荨麻等材料造纸。东晋时,大麻被用于造纸,这种材料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耐水浸,这应该是宣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要属南朝时安徽歙县等地出产的一种银光纸,当时梁武帝的咏纸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水平。 隋唐是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纸品种和式样都基本形成,且出现了对纸的染色工艺。唐代较有名气的纸有扬州麻纸和以青檀树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澄心堂纸等。笺纸染以颜色,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仅四川的蜀笺,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色纸。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此外,木棉也作为材料用于造纸。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发明于晋代适宜印书的竹纸大为盛行。此外,纸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除细琢外,加工中还配以蜡糨、黄檗、胶、矾、颜色、金银辅料,使纸更为光润、平滑、美观。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继续发展。笺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在制作工艺上,除施胶、加矾、加蜡、染色、印花、砾光、洒金银等技术,人们还采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制造出各式工艺精美的笺纸。清代,宣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产地扩大,名目众多。除玉版宣、罗纹纸、六吉纸、夹贡外,还有不少特制纸,如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到了清代末年,机器造纸技术引入我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原创]纸的来源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纸」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甚至与中华的文化、风俗结合成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的纸文物;仔细看看四周,都不难发现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不同的风貌吧! 1.春联: 每逢新年,从以前驱魔避邪的「桃符」,发展至后来保佑平安的春联,贴春联已成为一种祝贺新年的习俗。 说到「桃符」,就得从神荼、郁垒两位专司审查恶鬼的神说起:古时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避邪,便在桃木画上两位神将以保平安;唐代时,传说唐太宗生病,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看守,后来便将两人画于门上防止鬼怪搔扰;日后也有钟魁、天官等门神的出现,这便是门神画、年画的由来。渐渐的除了驱魔避邪外,还具有吉祥、祈福的意义。 在春节前夕题桃符的的作法蔚为习俗后,到宋朝写春联已经变为流行;明代,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春联,这个名词便是他发明的,从那时起春联用红纸开始书写。到现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吃完年夜饭、贴完春联和门神画后,要关起大门,待初一早上再打开,意味「迎财神」。 而与春联有关的如:贴在门楣上的门笺、窗户上的美丽窗花等,都是非常有年味的吉祥装饰。 (资料来源:乐在春联,雄狮美术) 2.纸灯笼: 传说元宵节点灯有个故事,玉皇大帝派遣天鹅降临人间,却不小心被人误伤,玉帝发怒,派遣天兵天将放火处罚人类,幸好有神仙告知,让人家家户户点灯、放烟火,藉以逃过灾难。 实际上,人民辛苦了一年,过年后大家高高兴兴玩一玩,张灯结彩,皇城里也不禁止夜间欢乐,还下令守卫军不要管理。 而古时花灯的制作,在材料上则有用到纸、竹子、木等。 (资料来源:欢乐花灯,雄狮美术) 3.纸风筝: 风筝在中国北方称做"纸鸢",南方称 "鹞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并在纸鸢的前头系上竹哨,放风筝时,风会吹入竹哨,发出如”筝〃一般的声音,所以取名为 "风筝"。严格来说,有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没有发出声音的则为「纸鸢」了。 相传墨子曾用木片制风筝,叫做木鸢,飞三日也不坠落。直到东汉和帝蔡伦发明造纸后的很多年,才开始有纸制的风筝了。 (资料来源:民俗艺术专辑) 4.金银纸: 每当中国人的祭祀扫墓,总会烧些金银纸钱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信仰里面,认为人往生后去到另一个世界里,也一样需要用钱。它的由来,是古人死后要用金银财宝陪葬,到了唐朝时才剪纸为钱,代替金银铜钱等烧给死者。后来简化了,在纸上贴上锡箔纸,代表银;在锡箔上涂上金色,代表金,更简单的,在粗竹纸上印上金字、银字,代表金银,还有印钞票的,就更现代化了。 (资料来源:金银纸艺术) 5.油纸伞: 讲到油纸伞,便联想起电视电影的白蛇传中,白素贞撑着油纸伞与许仙在雨中邂逅的情景,好不浪漫!台湾的美浓客家人认为纸油伞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油纸」与「有子」音近似,「伞」字中的四个人,也是象征圆满、多子多孙的意思;所以在男孩子16岁的成年礼、和女儿出嫁时,父母会送一把油纸伞做为礼物。 除了与风俗有关的纸制品外,生活里写信的的邮票、藏书票、传真纸、喇叭纸、陶纸、防臭纸、包装的纸袋、洗衣店里的洗衣卷标纸、纸免洗餐具、香烟纸、茶袋纸、纸尿布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及的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