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妈妈,稻子熟了》读后感 谢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0年,在袁隆平80岁生日晚会上致辞——怀念自己母亲。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美文,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最柔软的一面,他让我们知道了,这位科学巨人是站在谁的肩膀上,才成长的如此伟岸。有一封信,虽然时过境迁,但其中饱含的母子深情却催人泪下,让无数读者铭记在心,永不能忘,这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这是袁隆平自己80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这篇致辞以书信体的形式,尽情倾诉了对母亲的思念、赞美、敬佩、感激、愧疚之情。深情满怀,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文章通篇充满了对母亲的由衷赞美、大爱之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知识广博、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全力支持儿子远离都市,扎根偏远小村搞杂交水稻的伟大母亲形象。细节的描写使母亲的音容宛在:当儿子面临大学毕业分配时,母亲陪着儿子脸贴着地图,找到安江这个小地方,并嘱咐儿子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母亲70岁时,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山村,这位大家闺秀,陪伴着儿子一家在山村吃苦受累,走不惯乡间田埂,竟让小孙孙牵着手。当母亲带着未能最后见儿子一面的遗憾离去后,又安葬在儿子为之奉献青春的安江。这样的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无私支持,才成就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三个每当”的排比句,酣畅淋漓的叙述,书写自己取得辉煌成就时,最想感激的是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母亲;三个“无法想象”的排比小段,详述了母亲的培养教育之恩:作者衷心感谢母亲的英语启蒙,才能够用超越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作者感谢母亲的执著和鼓励。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才获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了在大江大河翱翔的胆识;作者感谢母亲从小就在他幼小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为日后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细细读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种赞美、敬佩、感激之情,都是从作者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情真意挚,催人泪下。文章在往事的回忆中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当忠和孝不可兼得时,作者坚决而无奈地选择了忠于国家、献身人民。作者满怀内疚之情,叙述了那个难忘的中秋节,作者正召集全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同行们开会,母亲正处弥留之际,尽管天不亮就往安江赶,还是没有见上妈妈最后一面。“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两个“太晚”反复出现,愧疚之情溢于言表。“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连用三个“少”,两个“哪怕”,极其真切地表达了内心的痛悔之情。可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心中的大爱之情却全部献给了国家和民族。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巧用呼告式抒情,就像母子二人在面对面倾诉。文章通过夹叙夹议、抒情的手法,来诉说母子深情,抒发思念之情。作者深情叙述了在母亲支持下来到安江,高龄的母亲为儿子能安心搞研究,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帮助带大孙子,足见母亲是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不平凡女性。作者回忆母亲逝世时写道:“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这段议论,感情逼真,动人心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哪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设问式抒情,表达了对九泉之下母亲的无限关切,无限思念,表达了慈母与赤子情深似海————纵使阴阳相隔,时光荏苒21载也不能减损。文章标题别具匠心,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为行文线索,以对母亲的思念、敬佩、感激、歉疚为感情线索。这个标题既暗示作者在杂交水稻攻关中取得的新成就,又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全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知道他会跳舞,会拉小提琴,却不知道他的文采竟然也是如此的不寻常。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催人泪下的美文。天下怀念母亲的文章多矣,而袁氏之作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最柔软的一面,还让我们知道了,这位科学巨人是站在谁的肩上,才成长得如此的伟岸。天下伟大的母亲们啊,我们该怎样歌颂你们,才能淋漓地倾诉衷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