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笑的逗笑、逗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逗笑原名揭熙,出生于1985年2月27日,是杨子春妹妹的儿子;逗乐原名王磊,出生于1984年7月22日,是史琳妹妹的儿子。他们俩,一个性子慢,一个性子急,两人搭配在一起,异质互补,一唱一和,那真是“天生的一对儿”。曲艺界的老前辈看完兄弟俩的表演,都说他们在一起说相声那真是绝配。
逗笑、逗乐,1994年春节不约而同来到杨子春、史琳身边拜师学艺,到现在已经12年了。两棵昔日的小幼苗,如今已成台柱子。不过,行里有句话:“三年出一学徒,十年未必成一戏子。”言外之意,就是学戏不易。为了培养这俩孩子,杨子春、史琳夫妇这些年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刚来的时候,来自武汉的小逗乐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杨子春、史琳就让来自北京的逗笑给他当语音老师,纠正不准确发音。为此,还专门做过一项硬性规定:在家里,只要听见逗乐说一句武汉话,就用木板打掌心。结果,不到半年,逗乐的普通话说得倍儿棒,武汉话却忘得一干二净。
除了手把手向逗笑、逗乐传授技艺,杨子春、史琳夫妇还把南来北往的曲艺名家邀请到家中做客,为两个孩子面授真传。军旅曲艺家刘学智、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及弟子牛群、中国曲协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等,都给逗笑、逗乐当面指导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天资一品,又得名家嫡传,逗笑、逗乐的演技与日俱增。1996年7月,学艺不满3年的兄弟俩和他们的老师一起合演的四人单弦《井岗美味》,在全军曲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兄弟俩被吸收为“一团火”演出队的编外演员。
兄弟俩一边上学,一边演出,在其后的几年中,佳作迭出,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了他们,迷恋上了他们。兄弟俩有时到菜市场买菜,人家总是半买半送;有时出门打的,人家不收钱或少收钱;甚至到理发店理发,都有人围观,借机问长问短。
为了不影响他们在校学习,那一时期,一般性的商业演出都被老师挡了回去。可有一次,肇庆举办一场大型演出,点名非要逗笑、逗乐参加。因为第二天要参加期中考试,老师没有答应。这下,举办方不干了,说如果逗氏兄弟不来,你们其他演员就不用来了。看到没,要说牛,这才是真的牛!
常言说:“没有舌头不磨牙的。”可人家逗笑、逗乐,留着同样的发型,穿着同样的服装,背着同样的书包,就连走路都迈着同样的步伐,简直就是一对儿孪生兄弟。他们台上是一对儿好搭档,生活中是一对儿好伙伴,从小到大没有治过气。不过,排练和演出的时候,要是谁不认真出了错儿,给对方逮住,批评起来那是相当严厉。如果不认错,就是说破天也不行。
作为专门人才,兄弟俩中学毕业即被特招入伍,前年又被转为文职干部,他们的干劲更足了。现在,只要听说下部队演出,总是走在最前头。兄弟俩现在既能编又能演,可是身后的眼线仍然死死盯住,只要稍微有所放松,休想躲过老师的火眼金睛。这不,前不久,驻粤某师要搞一次庆典,杨子春带逗笑、逗乐随军区文工团到该师参加排练。当时,烈日当空,露天剧场热浪袭人,演员们从排练场上下来,就往停在一旁的空调大巴里跑。大汗淋漓的逗笑、逗乐随着大家上了车,被杨子春发现,当下无话,等排练完回到家中,一场批斗会开始了。当着全家人的面,杨子春毫不留情地说:“学艺和做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分开。要说演技,很多地方,你们俩已经很不错了,在全国全军也都获过奖。如果要发个文凭,我看在演技方面你们可以毕业了。但是,做人这门课,你们还差得远,还得向台下的官兵学习。我们在台上演出,又蹦又跳,晒会儿太阳就想往空调车里跑,那些坐在台下的战友们,他们跟我们一样晒太阳,并且一动也不能动,他们不热吗?他们往哪里跑呢?你们这样子,台下的官兵看了会怎么想?你们也许会说,别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那我问你们,好的你们为什么不学,偏要跟不好的学?”
严厉的批评,让兄弟俩无地自容,他们当即做出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第二天,还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写成警示牌挂在卧室的门上——“只有把官兵往眼里放,官兵才能把我们往心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