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家>百科问答>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2024-07-21 16:31:35 编辑:zane 浏览量:576

郯庐断裂带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在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叠加的脆性断裂,经历了左行走滑及右行拉张等不同演化阶段。据研究(王喻,2001;朱光等,2001),郯庐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的早白垩世,断裂带内糜棱岩、超糜棱岩和千糜岩等获得了128~132Ma的坪年龄,代表了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该断裂是滨太平洋的陆内平移断裂,而不是大别-胶南造山带同造山的转换断层或斜向缝合边界,与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作用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更大的范围看,在250~220Ma期间,沿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大陆深俯冲和碰撞作用,形成了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在165~140Ma期间,开始受西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作用和中国东部近南北向力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中国东部由近东西向构造向北东、北北东方向构造的转变。郯庐断裂带正是在这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郯庐断裂在不同地段的走滑距离不同,但最大不超过100~40km(王喻,2001)。与郯庐断裂相仿的还有团麻断裂、南襄断裂等北北东向断裂。由于这些断裂以及造山带中造山期后伸展塌陷及岩浆作用的影响,使得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自西至东逐级抬升,剥露程度逐渐加深。在秦岭地区,变质基底之上还较广泛地保留了中奥陶—泥盆纪具陆缘构造层序的沉积地层,而在桐柏和大别地区则实属罕见;相反,由大别到桐柏,再到秦岭,即由东到西,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愈来愈弱,出露的岩浆岩体越来越少。上述秦岭与桐柏-大别地区抬升程度的差异大体上以南襄盆地为界,而盆地的西界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吻合,即桐柏-大别地区受中-新生代构造的影响更为强烈。

白垩世以来,伴随着强烈的伸展塌陷、揭顶和陆内造山作用,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内广泛发育了多方向分布的隆升伸展、裂陷盆地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北东向的隆起与凹陷带及一系列平行造山带延长方向和垂直于造山带延长方向的断裂(如造山带的边界断裂以及切割造山带的郯庐断裂等)。盆地主要沿断裂发育,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受垂直于造山带延长方向断裂的控制,形成了了一系列SN-NNE向的盆地,如洛阳-伊川、南阳和卢氏盆地等;但在该梯度带两侧的盆地则多为近EW向,如西峡、商丹和山阳等盆地,明显受平行造山带延长方向的断裂所控制。盆地的这种空间分布格局,体现了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过程的变化。沿上述重力梯度带出现了新生代含深源捕虏体的幔源岩浆,如鹤壁和汝阳等地的碱性橄榄玄武岩、碧玄岩和其中的幔源捕虏体等都是上述深部构造背景的反映。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家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jia.com/answer/118543.html
热门文章